男人容易發脾氣實因內心自卑沒自信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時下,很多男人容易衝動,並不是因為脾氣有多麼急躁,而是因為缺乏自信。”也有人說,男人缺乏自信,容易產生衝動情緒,這種衝動實際上是他們一種錯誤的自我保護。對於上面所說觀點,難道男人的衝動真的和自信有關嗎?

  從心理學上看,如果一個男人對自己的價值不認同,他會覺得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是受威脅的,這種心理狀態的表現是怯懦、退縮。尤其遇到偶然的突發事件,更容易引發失控的情緒,如急躁、憤怒等。

  對於愛衝動的男人,建議不妨採用以下幾點,幫助自己緩解衝動情緒。

  首先,如果突然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的情緒變得焦躁、憤怒,不如在你表達出情緒之前,先為自己的情緒降降溫,比如在心裡對自己說:“我三分鐘後再發怒。”然後在心中默數。不要小看這三分鐘,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你恢復理智。

  其次,當你發現自己情緒即將失控的時候,趕快轉換一個環境,​​你的注意力和精力也會相應地轉移。千萬別讓自己陷在死胡同里,總是去想那些惹你生氣的人或事,這樣你會更加生氣。另外,當感覺自己的情緒無法控制時,可以主動做一些運動,讓衝動的情緒隨著汗水一起流掉。

  最後,也是經常說的,遇事還要把話說出來,多和朋友溝通。尤其是在你不生氣的時候,和經常受你氣的人談談,彼此聽聽對方最容易發怒的事情,設想一些溝通感情的方式。

  自信是需要自己去建立的,有了自信才會有好的心態面對生活,缺乏自信帶來的衝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表達自己情緒的同時更要懂得正確自我調節,切不可任由衝動而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情。

  做人要擁有一種和平忍讓的心理

  成大事者善讓,即遇事不與人無謂地爭高論低,而是通過忍讓的辦法,去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大事,其中要害之一就是無為地好爭而不好讓。

  君子坦蕩盪,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一種高尚品德。做人要胸襟豁達,要有平和忍讓之心。這不僅是一種魅力,更是事業有成之人的必備個性。

  所謂忍讓,是指一個人與他人交往時,保持一種謙和、克己、委曲求全的態度和行為。這裡忍讓的是那些與自己的朋友、同事等之間的非原則性的小事。如與朋友或同事發生了一點小摩擦,就不要斤斤計較,應該豁達一點,吃點小虧算了。

  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破壞朋友之間的友誼以及同事之間的團結。而對生活中的一些消極現象和不良的社會風氣以及壞人壞事,則不但不能忍讓。反而應挺身而出,堅決鬥爭。

  所以,我們說的忍讓並不是不辨是非、放棄原則、毫無限度地對一切事物的忍讓,該忍時忍,不該忍時則寸步不讓。應該做到“大丈夫能屈能伸”,這才是成功者俱有的度量。

  要做到忍讓,就必須具有豁達的胸懷,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不能對他人要求過於苛刻。應學會寬容、諒解別人的缺點和過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氣量,不能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度。特別是在小事上,如果寬大為懷,盡量表現得“糊塗”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達世事人情。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下,他突然開悟了自性的智慧。

  他喜悅地走回住處,卻看到了自己的茅屋正遭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所以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

  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後,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的明月,進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溫暖陽光的撫觸下,從極深的禪定中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現實中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女人,總在喋喋不休地向別人說鄰居家污穢不堪。有一回,她故意將一位朋友領到家裡,指著窗外說:“你看,那家繩上晾的衣服多髒啊!”可那位朋友卻悄悄地對她說:“如果你看仔細點兒。我想你能弄明白,臟的不是人家的衣服,而是你自家的窗玻璃。”

  是啊。我們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為什麼不學著寬厚待人,而是去輕易地指責呢?即使臟的真是鄰家的衣服,我們為什麼不能表示理解和容忍呢?要知道,這樣做不會給我們造成任何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