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是一種散亂的組織,它們習慣於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哪裡會有更好的草。
羊群行為是行為金融學領域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現象,經濟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他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事物,自己並不會思考事件本身的意義。
曾經有這麼一個有趣的實驗:某高校請來德國化學家展示他最近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當主持人將滿臉大鬍子的“德國化學家”介紹給階梯教師裡的學生後,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向同學們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的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台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味道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2分鐘,全體同學舉起了手。結果,“化學家”一把把大鬍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裡裝的是蒸餾水!”
這個實驗,生動的說明了這些同學之中存在羊群(從眾)效應——看到別人舉手,也跟著舉手,但他們並不是撒謊,而是受“化學家”的言語暗示和其他同學舉手的行為暗示,似乎真的聞到了一種味道,於是舉起了手。
更進一步的,我們可以看到: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令決策者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人們總是難以擺脫羊群效應給自己帶來的困擾。在兩性對壘中,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已婚男人經常會比未婚男人更受歡迎,尤其是當他們達到一定年齡之後。與未婚男人相比,已婚男人很明顯已經經過至少一個女人的鑑定——“啪,他是一個合格的丈夫”。而後者讓人不由得心生疑慮——“他真的有看上去那麼好嗎?還是說他其實是個性無能/變態/暴力份子?”
每個人都曾或多或少地懷疑過自己的判斷力——我大概不配得到這麼好的東西,我缺乏判斷能力,我還是跟著別人的腳步走吧,如果有人已經選擇過,那麼我再選擇也不容易出錯。
羊群效應還讓我們看到,往往拍賣中的物品會被哄抬到不可思議的價格,拍賣會中的人們總像打了雞血一樣,亢奮地出價,將一件東西抬到天價,競價顯然激發了人們的佔有欲。很多人特別是已婚男會故意利用這種手段泡小姑娘,比如說,他見你的時候,會攜帶一位漂亮的女孩為伴,這位漂亮女孩就是傳說中的“僚機”,他們讓你大驚:原來他這麼受歡迎。你無形中會給予這樣的男性更高的評價,或許還會糾結於他為什麼那麼受歡迎,從而對他產生興趣。
人們並不總是理智的,有時搶購併不能說明貨品的價值。被爭搶的男人們的性價比往往很低。正是因為他經歷過太多女人,他們才總會顯得令人心動。他們看向你的時候眼睛發亮,有時則表現得格外楚楚可憐,他們彷彿已經深深為你所迷醉。他甚至不用說一句話,只用表情殺傷你。當然,這些都是幻象,他心裡一直在盤算著怎樣才能以最少的成本讓你趕快脫掉褲子。他們沒有愛與不愛,只有值與不值,行與不行。
惟其因為他有著如此之多的可選擇範圍,你更加顯得併不起眼。惟其因為被爭搶的可能性大,他們會擁有無數的播種機會,當然不會願意犧牲這些機會來換取專一地繁殖一個後代的機會,這樣的男人很難成為好丈夫,在他心裡,能和他結婚,已經是你上輩子修來的福氣——你當然沒有資格要求他做家務。他們質量不高,價格還貴,完全不適合居家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