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付出那麼多,對方卻只想遠離你?

  一個和諧的關係,必然有豐富的付出與接受

  你給予我物質和精神的愛,我接受;

  我給予你更多物質和精神的愛,你也欣然接受;

  然後回予我更多

  如果這個付出和接受的循環被破壞,關係也隨即會向壞的方向發展

  與我們的想像不同:愛的關係中,付出和接受的循環被破壞,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不願意給予,而是因為不願意接受

  不願意接受的原因也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偉大,恰恰相反,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承受內疚

  01

  31歲的麗娜是一家外企的高級管理人員,不僅事業一帆風順,人也聰慧靚麗,且非常顧家,被大家視為標準的好妻子

  麗娜做公務員的丈夫羅峰也這麼認為,他常說,麗娜是一個無可挑剔的好妻子

  但他近一年對妻子越來越疏遠,最近提出了離婚,原因是壓力太大

  可能是你太好了,對我太好,對我家人也太好

  什麼都好但我就是對這一點不舒服

  朋友關係和配偶關係一樣,是相對平等的關係,是付出和接受相對平衡的關係

  相反,親子關係一般不是平等關係

  要么是成年的父母向幼年的孩子多付出而少接受,要么是壯年的孩子向老邁的父母多付出而少接受其他的親人關係也常是不平衡的關係

  所以,當麗娜一貫地扮演付出者的角色時,她在親人中受到了歡迎,並被當作典範來看待

  但是,因為她習慣性地拒絕接受,所以在講究平衡的配偶和朋友關係中遭遇到了挫折

  對於她這樣的付出者,她的朋友和她的丈夫羅峰一樣,都有點想避而遠之

  02

  從理智上,這種避而遠之看上去好像不合常理

  畢竟作為接受者,從利益上來說是獲益者,為什麼朋友和丈夫都逃避麗娜呢?

  但如果從情感上去分析,這種逃避就不難理解了

  從情感上看,單純的付出者其實並不偉大,他們不計得失的付出,從根本上是一種自戀

  付出者過分地追求問心無愧,過分地迷戀清白感

  然而,不管多麼付出,一個人仍然是會在關係中犯錯的,是會不可避免地傷害關係的另一方,讓另一方總有虧欠感

  簡單而言,付出者其實在享受這種邏輯:

  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麼我們的關係無論出現什麼問題都是你的錯了

  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麗娜的丈夫和朋友為什麼要逃避麗娜了

  03

  對此,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描繪說:

  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

  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會覺得自己在這個關係中絕對問心無愧

  這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有這種感覺的人,會覺得自己在關係中永遠正確

  那麼,相應地,關係的另一方就會覺得很不舒服,會頻頻感到內疚,會經常覺得問心有愧

  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為什麼那麼喜歡付出,他最終一定會產生逃離的衝動

  一旦他真做出了逃離的舉動,那個一直認為自己清白無辜的付出者就會覺得受到了莫大傷害,並且會激烈地指責逃離者的背叛舉動

  殊不知,付出者自己才是破壞關係的始作俑者

  清白感總是和負罪感聯繫在一起,一個和諧的人是既有清白感也有負罪感

  假如你沒有一點兒負罪感,而只有清白感,那其實就是你把負罪感強加給其他人了,而那個被強加者一般都是你最親密的人

  04

  內疚,是和諧關係的調節者

  內疚的產生,源自付出與接受的失衡當它產生時,其實是在提醒你,你該補償對方了

  我們要懂得這一點,懂得覺察自己的內疚,然後及時作出補償

  同樣,當對方產生內疚時,我們也要給對方機會,讓對方完成他的補償

  在關係中扮演一個單純的付出者,其實是拒絕對方的補償,從而破壞了對方化解自己內疚的努力

  結果,內疚不斷在對方心中鬱積,最終這內疚成為一種憤怒,讓他產生了想逃離這個關係的衝動

  這正是為什麼男人想離開“無可挑剔”的妻子的緣故。